學習,你會“照鏡子”嗎?
見賢思齊是一種良好的修養。要時刻反省自己,把別人當做一面鏡子。看到別人的言行,就反過來看看自己。比自己好的,想辦法向他學習,以求努力趕上。比自己差的,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同樣的缺點,有則改善。
——曾仕強
生活中,我們往往習慣于指出別人的錯誤,卻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,因為看到別人的錯誤比發現自己的錯誤更容易。
就像很難發現自己臉上的污垢一樣,我們需要一面鏡子。當我們遇到一個和自己犯有同樣錯誤的人,這個人便是我們的鏡子。
當看到別人身上的錯誤多么低級,多么麻煩時,我們會為他著急,為他難過,為他遺憾,卻又無可奈何。
如果您能夠發現,原來自己也是這樣的人,我們便會心生慚愧,改起來就不難了。
學習也是這樣。
在教學過程中,如何讓孩子發現并重視自己的錯誤?來看看羅浮國附一年級數學老師的小妙招。
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”
——《論語·里仁》
本周我們的數學學習進入了復習階段,我帶著孩子們完成第一輪復習,一起做了分類專項復習的檢測。
試卷改完后,從整體來看,孩子們題目完成的不錯,基礎知識掌握地也挺好。但還存在各種問題,比如試題漏寫、數數的時候數錯、沒有按照題目要求答題等等。
怎么能夠讓孩子們重視這些問題?
我必須讓孩子們有深刻的感受,所以我要給他們痛的領悟!要痛就痛得徹底,所以我打算用分數來刺激一下。
下午發卷的時候,我沒有一張一張的發下去,而是把試卷名字遮住,把整張試卷投影出來,讓孩子們充當小老師,先找出試卷上出了什么錯,然后猜一猜這張試卷的小主人是誰。
孩子一開始都信心十足,認為自己不可能犯那么簡單的錯誤。當得知出現低級錯誤的試卷是自己的時候,猶如遭遇“晴天霹靂”。
錯誤一處一處找,試卷一張一張發,試卷發完后,教室一片“慘叫”,我知道我的目的達到了。
子曰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”
——《論語·衛靈公》
我讓孩子們總結一下拿到試卷之后的感受,談談自己的收獲,孩子們爭先恐后,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話,不得不一吐為快。
“我覺得我太心痛了,我就是數錯了花朵和蘑菇,然后就扣了12分,我心太痛了!”小C一臉傷心地說。
“我覺得,這個題目我要是再數一數,再看一看,也就我就發現了,也許我就能考滿分了!”小D說。
“老師,我也有話想說,我也心痛。這些數要從大到小排,我卻從那個小到大,寫反了。扣了我3分,不然,我就有兩個100分了。”
“知道這些錯誤,我們該怎么辦呢?”孩子們倒完苦水,我順勢引導。
“一定要聽老師讀題,不然就不知道題目說的是什么意思,猜的話容易猜錯。”
“一定要細心,做完題目再檢查幾遍。”
“一定要仔細看清楚題目,不能自以為是。”
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,我心里一陣竊喜:這下感受深刻了吧,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!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”
——《道德經》
犯錯、闖禍對于孩子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。
成長本就是“錯誤—學習—嘗試—糾正”不斷重復的過程,犯錯反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必要的存在。
其實每個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斷地去經歷、去犯錯、去承擔錯誤的后果、進而一步步調整和改正。
只有這樣,人才能得到成長和進步,才能練就堅毅勇敢的品格。
這個機會不是外界強加給孩子的,是孩子自己創造的,這樣的特殊性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牢記這樣的教訓和經驗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藝術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接受自己的錯誤,并積極地去改進錯誤。如果處理得好,都有可能是孩子越變越好的契機。
這樣一看,犯錯誤變成一種學習知識、掌握技能的過程,實在是再好不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