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開始思考“錢與我”這件“大事”的時候……
一個13歲的女孩,為了打賞自己喜歡的“主播”,將媽媽銀行卡里20多萬元敗光;
一個12歲的福建男孩,一個月花了3萬元給自己偶像買禮物;
一個女大學生,為了給自己“偶像”拉選票,把生活費花光還問同學借了不少錢;
更有甚者,為了消費自己負擔不起的“奢侈品”,將自己裸照抵押給高利貸,陷入“裸貸”的噩夢……
現在的孩子和錢接觸的時間越來越早,接觸到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,如果父母認為“孩子大了自然就知道怎么用錢”,那就錯了。
給孩子最好的不是金錢,而是金錢觀。
人和錢的關系需要從小培養,和錢有著良好關系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富有而不貪婪的成年人。
但我們的教育系統中極少有關于“財商”的培養,關于人和錢關系的教育,大概只有四個字——勤儉節約。
如何有步驟地培養孩子和錢的關系?
這個銀行有點忙,
每周只辦業務半小時
羅浮國附銀行每周只開放一次,而且時間定在孩子們午休前的半個小時。
這意味著,孩子們每周要小心翼翼揣著家族存折吃完午飯,合理安排好家族打工事宜,才能排隊辦理存取錢業務。
這不,一群學生攥著花花綠綠的存折,來到“銀行行長”賴老師的辦公室,排隊等候辦理業務。
“老師,我要存錢。”
“老師,我要補辦存折。”
“老師,我想看看存折里還有多少錢。”
......

這是羅浮國附銀行這學期第一次辦理業務,新上任的族長們多半是來存錢的。
他們的存折賬面上的貧富差距,顯示著每個家族的勤勞與否、理財水平等信息。這些剛剛繼承了族長職位的五年級孩子們,迫不及待地感受著支配金錢的權力。
兩天前各家族才參加完“人才市場”崗位招聘,工作未滿一周尚未結算工資。
這次可以存的錢,是開學典禮闖關活動中各家族“拼”團結“拼”本事掙到的紅包錢。
這可是新一屆家族成員掙下的第一桶金。
小存折背后的財商啟蒙
開學典禮上,初夏家族掙了100元紅包,家族成員們高興得一晚上沒有睡著覺。
加上1290元的“家族遺產”,初夏家族資產高達1390元。
算這個數的時候,每個孩子的計算能力都出奇的好!

不過,新族長小C說,這個金額在14個小學家族中只能是脫貧水準,還有的家族存款有三四千元,家底殷實。
她分析說:“主要是上學期外出活動開支有點大,沒有做好預算。”
小C一邊總結,一邊對本學期做出規劃:
回去后要鼓勵族員多干點活兒,外出活動積極點,爭取多賺點。
怎么理財?
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理財計劃。
族長小D認為,開源節流最重要,我們家要勤儉節約。
族長小E認為,有族員偷懶,導致打工質量不高被扣工資,這學期要好好做做家族族員的思想工作了。
族長小O認為,多想辦法掙錢,就不用擔心錢沒得花了。

羅浮國附銀行,只對孩子營業。
孩子在這個環節,體驗和掌握了存款等基本財務概念。
羅浮國附給孩子存錢、掙錢、花錢的權力和機會,
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思考“錢和我”的關系。
我們讓孩子明白錢從哪兒來,讓孩子通過努力獲得財富,在思考與實踐中,孩子學會了賺錢、花錢、管錢,培養了認識、創造、管理財富的能力。
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?歡迎各位爸爸媽媽留言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