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孩子從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,只差羅浮國附一堂課!
孩子學習不主動,怎么辦?
這個難題,可謂困擾眾多爸爸媽媽和教育工作者“腦殼疼”的疑難雜癥榜首問題。
想讓孩子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,是天下師長們都想要的;
能讓孩子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,試問天下哪個學校能做到?

從被動到主動,
一字之差,
卻影響孩子一生。
如何讓孩子從被動變為主動?
令人欣喜地是,在羅浮國附,夢想的教育真得走進現實。
一堂初中預科班的教學實錄,用事實說話,這就是生態化教育冰山一角。
8分鐘:暫時的啞鈴
因為初中與小學上課時間截然不同,鈴聲系統尚未完備,所以一大早的第一節課暫時沒有鈴聲提醒上課時間。
孩子們看到我走進教室,逐漸安靜了一些,有幾個孩子依然玩興正濃,不亦樂乎。
我安靜地觀察著孩子們的一舉一動:
有的孩子看到我就端正坐姿,等待著老師下一步“上課”的指令;
有的孩子一邊暗自對我察言觀色,一邊翻看著手里的課外書;
有的孩子依然打打鬧鬧;
……
“老師,第一節上什么課啊?”
“老師,幾點上課?”
終于有孩子看著眼前這個“不上課”的老師開始發問。
“課程表在墻上,你覺得這節課是什么課呢?”幾個學生跑去研究了一番課程表。
轉眼上課時間已經過了5分鐘,教室仍有人在吵鬧,但更多的孩子則是安靜下來。
隨后我在黑板上記錄下“5分鐘、6分鐘、7分鐘”,隨著黑板上數字的增加,“8分鐘”的時候,孩子們徹底安靜了下來。
我開始問學生:“這些數字是什么意思?”

“已經上課8分鐘了。”學生脫口而出。
“8分鐘時間,你是怎么安排自己課堂的?”我繼續追問。
孩子們不發一言。
預科為什么沒有“班”?
“黑板上什么字?”
“預科。”
“為什么我沒寫‘班’字?”
“因為班是一個整體。”
“班是團結的意思。”
“班讓人感覺有行動力。”
“我們剛才不像一個集體。”
孩子們依次說著自己的理解。

“剛才大家的表現,我沒有看到一個班集體該有的樣子,散漫、我行我素。對于‘預科班’三個字,你想到了什么?”
“預備”、“準備”、“學科”、“初中”……孩子們各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“你真的準備好上初中了嗎?沒有鈴聲,但老師站在前面,你知不知道上課應該做什么呢?課程表、時間表都在墻上,你用心看發現了嗎?現在你的人已經安靜下來了,可你的心安靜下來了嗎?我看到很多人在看我,在等,有人說不知道上什么課在等,那你看到是哪一科老師站在前面?其他人呢?在等老師的指令、命令、安排?”
一連串的問題后,我的眼神緩緩掃過每一個學生。
“大家為什么會等呢?因為原來也是這樣,要等待老師的安排?如果你準備好做一名初中生了,請想一想你還要用原來‘等待’的上課方式嗎?你是要繼續停留在以前的方法,還是往前看,主動給自己做計劃?下面的時間交給大家,我們開學第一課就來學一個詞‘主動’。”
內心主動的“警鈴”
在字典解釋中,“主動”的含義包括:不待外力推動而行動,跟被動相對;能夠造成有利的局面,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。而在開學第一堂課上,與“主動”相對的詞是孩子們的“等待”。
幾個學生率先起身去前面領取課本,然后響起第一個細微的讀書聲,我輕點學生的桌子:“能給自己安排事情做,就是好的開始。”
隨后,學生們讀書聲越來越大。

連續幾天,初中部上下課暫時“啞鈴”,卻給了孩子們一個敲響內心“警鈴”的契機。
孩子們由第一天的遲到,到第二天晚一點,到第三天準時或者提前。
有男孩子們放下心愛的籃球提前跑回教室,有玩鬧的孩子們學會觀察進來的學科老師,不時問問時間。
感謝這個契機,孩子們從中學習著如何自律,體會著克制和自我約束,課上有意識地主動給自己布置任務。

主動,自主地創造積極的行為。當孩子“主動”的心動了,這便會成為一生的養料。
主動到被動有多遠?
一念之間?!天地之間?!
這樣的智慧老師,給中國教育來一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