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入營的兩天,孩子們各種吃相爭相登場:有趴在桌上把盤里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,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里夾的,有喝湯時吧唧著嘴呼呼有聲的……

有孩子剛吃完飯就喊不舒服。老師摸了摸頭,不燒,問他是哪里痛嗎?答:“沒有哪兒痛,就是不舒服。”看著他撐得圓溜溜的像西瓜的小肚子,老師頓時明白了原因。老師問:“你吃了些啥?”“我吃了兩碗米飯,四個饅頭,兩碗湯,還有……”“沒事,你就坐在凳子上休息幾分鐘再走。”
也有孩子吃完飯撂下碗就打算去玩的,看到老師們和周圍同學都自己收拾碗筷去清洗,自己才開始學著做。
當孩子們意識到,自家的飯桌飯后要自家收拾打掃,比如餐后洗公碗公筷公勺之類,孩子們都不愿干活,幾乎都在逃避,相互推脫。
小Q同學就因為第一天沒洗一個公盤,全家族開會決定讓他第二頓飯洗了全家族的公盤。

餐桌上,孩子通過的坐姿、動作、神態、表情、目光等,已經用無聲的、豐富的語言在告訴老師他是誰,一頓飯的時間,足夠讓老師了解一個孩子。
孩子們在一日三餐的過程中,不斷體驗感受再一點點調整著自己:如何吃合適?如何吃合理?如何吃才能吃得好、吃得健康、吃得快樂?
當佩佩打算拿起桌前三團鼓鼓囊囊的紙巾打算扔掉的時候,老師“好奇”的要求打開看看有什么好東西。打開那些紙團一看,一張包著半個包子,另一個包著半個雞蛋,還有一張包了啃了一半的玉米。
“這些食物你只吃一點點,這個雞蛋我還沒吃就已經沒了,你不愛吃么?”老師問道。
“這都是我想吃的,可是吃飽了吃不完啊。”佩佩回答。看來孩子是看見了想吃的就都拿多了,卻沒想過自己能不能吃得下。
“你打算怎么處理呢?”老師問她。
“丟掉啊!”孩子回答得很自然,話語間沒有半分的不舍。
“老師看到這些食物被浪費了覺得好心痛!這樣好不好,我們下次吃東西的時候不著急,可以先吃完一樣才取另一樣,米飯和粥少盛點,吃完了再添?”聽到老師的建議,孩子再看看手里的剩飯剩菜,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。
曾仕強教授說,飯桌是很重要的教育場合,一個人的素養會在飯桌上體現的淋漓盡致。

我們的每一餐都不應該隨意吃,不能亂吃,不懂得吃,不能白吃才是,而飯桌教育應從小抓起。
習慣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的。但是,孩子一點點在改變。
佩佩一次比一次拿的食物少了,盤子不再是擺滿了各種食物,而是一次一樣了。才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早上喝粥主動要少點的那一幕。
慢慢地,佩佩的桌前沒有了鼓鼓的紙團,殘余也減少了很多。
我們保留中國傳統的圍餐方式,等家族全體成員到齊后才開餐,長輩先動筷、夾菜用公筷,這些優秀的“國禮”在校園里有很多浸潤機會。
剛來時,這些孩子似乎不太習慣說“謝謝!請!”等禮貌用語,餐桌上夠不到紙巾了,或是夠不到飯菜要取了,它們中大部分不會說“請您幫我……好嗎?”通常用手一指來示意。
去羅浮山當小導游,好幾次就是因為對人家沒有稱呼被人直接忽視。甚至他們見到老人,還會直接說“老頭”。
現在,孩子們在校園內見到老師,會主動問好,慢慢學會使用“請,謝謝”等禮貌用語。
如果,家族成員或同學之間有矛盾了,孩子們也已開始學會寬容和包容。
我們每晚家族分享總結時,老師總會趁機引導孩子們說:
我能照顧好我自己,自己的事我自己動手做好,我在長自己的本事。
我能幫助他人,我是有能力的人,我可以長出越來越的新本事。
孩子們看待事物的眼光,慢慢開始聚焦在自己的成長上,也會聚焦在發現別人的美好上,沒有那么斤斤計較了,大家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。
現在,吃完飯,都在搶著洗碗。吃飯比較慢的孩子怕搶不到公碗,早早就占好了一只,結果另一個孩子洗碗回來見他還有很多飯沒吃完,勸說他讓給自己洗了。
我們并不只是給孩子們提供:好吃、好住、好用、好玩、好學的,
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們:如何吃、如何住、如何用、如何玩、如何學,
會吃、會住、會用、會玩、會學的孩子,首要必須了解自己,清楚哪些是適合自己的,哪些是自己能承受的,哪些是不會給他人帶來影響的。
經過一個多禮拜的飯桌實戰,夏令營的近200個孩子們基本上都能主動的使用公筷夾菜,能自己洗干凈碗筷,能自己擦干凈餐桌,吃飯的時候不會大聲說笑了。
看見特別愛吃的,大部分孩子能適當考慮其他人的需要,少夾一點了。也能有耐心等別人夾完再夾,爭搶的少了許多。
遠處的菜夾不到怎么辦?會有孩子主動遞送菜盤幫忙夾,也有孩子自己下位繞過去夾。
飯桌上也是人們交流感情發展關系的重要場所。
我們和家族小伙伴一起吃飯、和史官一起吃飯,在飯桌上聯絡感情,在飯桌上發展關系,在飯桌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。
一個家族的大姐姐跟老師分享說,這里的飯菜讓她吃出了家的味道,小時候她爺爺奶奶做的飯菜就是這個味道!
現在爸爸媽媽工作忙,總是帶她在外面吃,開始好吃,但久了就吃膩了。沒想到竟在這里重新找回了小時候久違的味道。
家的味道是什么?是幸福的味道,關愛的味道,快樂的味道、溫馨甜蜜的味道。